第648章 有得有失
书迷正在阅读:崇祯:朕就是盛世之君、修道十年,出门已是到了强秦、三国开局斩关羽、谍影凌云、特编第一作战连、曹操喊我去盗墓、初唐异案、大明:郑成功之孙,打造日不落、铁血新明、大秦:一剑开天门,被金榜曝光了
		
		    从自然规律上来说,任何灾难都有一个由盛转衰的转折点,而这个点,也就是常常提到的节点。    蝗灾的规律也是如此。    才刚刚入秋,期盼已久的节点便到来了。   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此点的出现,就标志着灾难距离结束已经不太远了。    老百姓们虽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,但听到读书人的通俗解释后,也全都变得欢呼雀跃了起来。    那种感觉,就像盼来了黎明曙光一样,殷切而又兴奋。    而朝廷的关注点,则在另一个维度上,他们所在意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这场灾难的损失情况。    从目前的统计来看,这次蝗灾不仅全盖了整个湖广地区,还蔓延到了河南、山东、江西、浙江等地的大部份区域。    要知道,以上这些地域全都是传统的产量大省,肩负着大奉朝半壁江山的粮食供给,如今绝收一季,绝对是一种致命打击。    简而言之概括,就是损失惨重!    常理上来说,在蝗灾过后,接踵而来便是饿殍遍野的大饥荒。    然而,这悲惨的一幕并没有在现实当中上演。    原因无他,只因齐誉力倡的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的愿景于现实中得到了实现。    是的!    在除了朝廷的赈灾外,各省的援赈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从国家级的大面上来看,这次抗灾,绝对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举国之力。    只不过,在这份壮举的背后,却是满含着诸多阴谋的成份。    事实上,大部分的省府援赈,基本上都是被皇帝硬逼着出得血,且还是拿得出手的大放血。只有像云南、广西这类偏隅之地,才量力而行地意思了一下。    不管怎样,皇帝最终促成了此事,化解了这场饥荒危机。    肱股老臣们在私下里议论,陛下的此举虽然上不得台面,但也不失为英明之举。    若单靠朝廷赈灾的话,这次肯定凉菜。    这可不是夸大其词,而是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的结论。    据户部统计,这次赈灾物资的总和,已经达到了无法想象的巨额级别。    单靠朝廷,确实是搞不定的。    对此壮举,官场上无不惊叹。    然而,托起这份壮举的却有一个特别人,他的名字叫做齐誉。    特别?    此话怎讲?    户部尚书惊奇地发现,琼州援出的物资价值竟然占了赈灾总额度的百分之七十,这个数,绝对是妥妥的一枝独秀。    或者说鹤立鸡群。    太过高光了!    常言说得好,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这句话放在这事上再贴切不过了。    在众巡抚的眼里,齐誉就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二傻子,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。    还有就是,他罔顾事实、攻讦同僚,居然还恶人先告状,把弹劾的折子呈到了陛下案前。你说,像他这种人可恶不可恶?    然而最最令人感到无语的是,圣上居然还对他的胡说八道不予深究,甚至自始至终都没有苛责一句,你是这气人不气人。    皇帝:朕的态度乃是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!居庙堂之高,观山下虎斗,难道这不是一场很有乐趣的事吗?    直白来说,你们若是团结起来,同穿了一条裤子,朕还能安稳睡觉吗?    你们越是撕咬的厉害,朕的心就会越安。    帝王之术,大都如此!    事实上看,皇帝的计谋基本上算是得逞了。    所有封疆大吏都与齐誉划清了界限,坚决不愿与之为伍。    如此一来,就再也没有结党营私的可能了。    换位思考。    众巡抚见皇帝于齐誉不予苛责,尽皆愤愤不平起来,自然而然地,也就搞起了一些报复性的小动作。    比如说,散播谣言,刻意抹黑。    云,齐誉他纵下行凶,杀人放火,视我大奉律法如无物,此等罪孽,万死不足以蔽其辜。    霎时间,齐大郎就变成了奸官酷吏的代名词。    不过,对于这个说法,老百姓们却是不予认同。    人家齐大人义薄云天,不计得失,毅然伸大义于天下,他这等人,怎么可能是奸官酷吏呢?    纯属扯淡!    纯属污蔑!    可见,老百姓的心里也是有杆秤的,孰是孰非,他们看得非常清楚,也看得非常明白。    而且,他们的评判标准就是这么简单直白,不加任何修饰。    见民间拥护,官方就有点不太乐意了。好人都让他当了,那怎么行?    于是,便加大了对齐誉的抹黑力度。    结果却是适得其反,他们骂得越狠,老百姓的争辩就越是激烈。    以至于后来,民间和官方竟然形成了态度完全相反的对立面。    殊不知,在这个过程当中,却是无形地把齐誉的声望推向了高峰。    若是以诗作评的话,就是高适的那句名言:天下谁人不识君!    很快,这些熙熙攘攘的声音,便传到了齐誉的耳朵里。    “呵呵,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,那就说明我这官没有白当,此生足矣!”    “齐大人却不知,有得必有失!”    “哦?有何失?”    庾海分析道:“你的此举,已经算是得罪了全天下的封疆大吏,假设有一天,您能再升一步,入驻到中枢甚至是内阁之中,而到了那时,这些大员都会设法排挤于你,绝无可能表示拥护!”    你想得还真够远。    齐誉不以为意道:“有老百姓们拥护,还在意那些做甚?孟子说,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能得到民的认可,还有什么奢求的呢?”    民为贵?    啊……差点忘了,这不正是齐大人的座右铭吗?    庾海在想通了此节后,便不再说什么了。    探讨完了赈灾,齐誉立即唤来了手下斥候。    于当下,正有两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弄个明白。    第一件事是,朝廷对于琼州的看法究竟有无改变。    琼州秀了这么一波肌肉,极有可能会引来各种攻讦,继而产生不利影响。像这种事情,必须要弄个清清楚楚,要不然心里没底。    京城里的风云本就诡谲,若是不小心谨慎的话,弄不好就会阴沟里翻船。    第二件事是,殷桃母子在京到底如何。    从皇帝对于自己的弹劾呈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上来看,他还是顾忌了各方情面的。    换句话说,他压根就没打算撕破脸皮,既然如此,自家妻小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。    才刚刚吩咐完毕,就见有衙役来报,说:“齐大人,不好了,有外人来砸场子了!”    咳!吐!    你这厮,说话咋恁粗俗呢?    什么砸场,咱又不是开武馆的!    措词不当!    齐誉直接瞪了他一眼,道:“你莫急,且慢慢禀来!”佯忘的寒门仕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