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2章 潜移默化
书迷正在阅读:崇祯:朕就是盛世之君、修道十年,出门已是到了强秦、三国开局斩关羽、谍影凌云、特编第一作战连、曹操喊我去盗墓、初唐异案、大明:郑成功之孙,打造日不落、铁血新明、大秦:一剑开天门,被金榜曝光了
		
		    想了一会儿,殷俊表态道:“安抚漠北,臣没有异议,但如此地偏袒南洋,却感觉有些不妥。”    “不妥?”苏琉一笑,问道:“卿莫不是担心,齐誉落得兔死狗烹吧?”    你……!    这话说得好直接呀!    虽然,被说中了心思,但殷俊仍是面不改色道:“皇太后母仪天下、宅心仁厚,怎会行那些个不仁不义的事?然,齐大人会不会如臣这般的想,那就不得而知了。”    苏琉笑道:“殷大人有些多虑了,以齐少保的过人睿智,定会权衡利弊,做出正确选择。能让他吃暗亏的人,这世间没有几个。”    那倒也是!    村夫比那成了精的猴子还要精明,想算计他,绝非易事。    嗯,可能真的是自己多虑了吧!    释然了后,殷俊也就没再纠结此事,转而把心思放在了施政的讨论上。    “皇太后以为这事如何?”    “如此办甚好!”    抛开护犊子不算,苏琉的治理头脑还是很开明了。    她对于如何建设、如何除弊、基本上都能说个所以然来。    可以看得出,她若真想做些事情,还是有这份能力的。    倏然间,殷俊对她的感官变好了许多。    而至此后,二人间的嫌隙也开始减少,把更多的精力由明争暗斗转为了治理国家。    大奉朝,也因此拉开了‘大同盛世’的最初序幕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转眼之间,一个月的时间荏苒而过。    大奉依旧是四海升平,波澜不惊。    到了这个时候,国家也正式进入了一个常态化无君主、无内阁首辅的双无时代。    而国可一日无君的质疑,也开始由官场上蔓延到了市井坊间。    在刚开始时,老百姓们还都焦躁不安,皆道:你说,咱国家没了皇帝,这日子该怎么过呢?    但是,时间久了,他们蓦然发现,国无君的日子依旧还是一如既往地过。    太阳依旧是东升西落,万物依旧是生机勃发,而自己,依旧该是该吃的吃、该睡的睡。    “我怎么感觉,有没有皇帝都一样呀?”    “是呀,天也没有变色,地也没有塌陷,乾坤依旧端正,没有丝毫倒悬!”    “尤其是,咱国家的内阁还是残缺不全,若不是亲眼所见,谁敢相信这是真事?”    “……”    慢慢地,老百姓们开始接受并适应了当下的双无时代。    不过,他们也逐渐发现了其中的梗概所在。    大奉朝的内阁虽然残缺,但人家殷俊却以托孤大臣之身抗起了政坛的大梁。他不是首辅,却丝毫不亚于首辅的表现。    在他的梳理和治理之下,国家才能如此地井井有条,经纬不乱。    当然了,南洋的那根定海神针也起了决定性作用。    若不是他那声振聋发聩的干咳,宵小们早就鼻孔朝天地趁机哗变了。    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    这就是咱们大奉齐大人的风采!wap.    他虚怀若谷的品格,以及渊渟岳峙的霸气,已然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图腾象征。    只要他在南洋不打瞌睡,咱们的心里就可以踏实如磐。    而对于漠北的戚景,百姓们同样也不吝赞辞。    ‘犯我华夏者,虽远必诛’,这话的霸气,在他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。    不过,对于他没能及时营救天子的事,百姓们也是深表遗憾,感慨其英雄气概里美中不足。    但,瑕不掩瑜。    戚将军依旧是我华夏震古烁今的军事名将。    不仅民间热议着戚景,就连朝廷都和他作起了隔空互动。    那道安抚性的圣旨,基本上算是缓解了之前的僵硬关系,让中枢和地方之间再度热络起来。    见上方表达了善意,戚将军也连忙做出了‘回敬’。    他在感谢‘君恩’同时,还把叛臣张程东以及主要战俘献给了朝廷。以此,来彰显北伐的硕硕战果。    不过,此举多多少少都让人有点膈应。    咱是俘虏了鞑子的敌酋,可是,别人也把咱家的总瓢把子给虏走了呀?    这得失之间,你如何评判?    各方都在热议,唯独南洋一声没吭。    自打那声‘干咳’发出之后,齐誉就像是隐形了一样,再也没有刷过存在感。    当然了,这是他的故意而为之。    他就是想让世人集中精力地好好看看,这个国家确实是可以没有皇帝的。如果,自己不小心抢了事件的焦点,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。    还有就是,自己的不吭声乃是为了接下来的行动酝酿条件。只有在隐形的状态下,才能更好地展开相关准备。    “李宏裕的被俘,本是不幸的事,可若因此能让百姓们明白皇帝并非是必需品的话,也能算是因祸得福了。只要这个观念发生转变,后面的制改就具备了民意基础。只有得到老百姓们的认可,新制度才能做到落地生根。若只是单靠自己一人之力,穷己一生都难进寸步!”    “历史的发展,有着它的必然规律,但其间,也总是伴随着这样和那样的偶然,而不同的处理方式,也会带来不一样的世态走向。”    齐誉坚定地认为,自己的处理方式高明而又正确。    无君主的机会,可遇而不可求,不趁机大作一些文章岂不可惜?    只不过,这篇文章要进行地无声无息,不能让外人察觉出异常。    这其中,也包括苏琉在内。    齐誉通过空降的圣旨不难判断出,这个女人的思维仍然沉浸在争权夺利的怪圈里,而这种殚精竭虑的苦心算计,也局限并遮住了她的该有洞察力。    也可以说,她被这种刻意的情绪带动了思维节奏。    苏琉丝毫没有注意到,此刻的民心,已经出现了非常细微的潜移默化,和她意想中的民心所想已然不同。    造成这种结果的,并不是智商的高低,而是人的气量和胸怀。    他们一个为公,一个为私,立场截然相反。    常言说,人的心胸有多么宽大,视角的维度就有多么的广袤,现在来看,这话确实不假。    齐誉收回思绪,放下感慨。    他准备,前往军工厂一趟,看看北行的准备做得怎么样了。佯忘的寒门仕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