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1章 新帝
书迷正在阅读:重生大时代之1993、万古战神、带着别墅穿八零、洪荒:开局成了九转金丹、快穿:茶系美人撩疯偏执大佬、啥家庭啊?流放路上带着千亿物资养男人、登堂入室、我带地球去流浪、林暖、人到中年:妻子的背叛
		
		    若说此次临安宫变是“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”,蒙古争位便是“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”,广袤疆土之上,数百万铁骑对垒厮杀。    当然,厮杀得壮阔未必就好。    大宋拥立弱主,为的是安稳农耕;蒙古决出雄主,为的是强盗掠夺。    南与北,似乎已快要被完全割裂开来。    当今天下间已少有人能同时体会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。    也只有往返于两国之间的归人、细作,还有某些细作出身的阃帅。    因为赵氏已南渡一百三十余年,燕云十六州已割让了三百二十余年……    ~~    燕京。    此地先秦时是燕都,汉唐时是幽州。    辽时为幽都府,改析津府;金国贞元元年,完颜亮正式建都于燕京,又称中都……    大宋?    燕京人从来就没见过赵宋,只知道是向大金国称臣纳贡的一个藩邦。    童贯曾赎买燕京;徽、钦二宗被俘虏而来——这便是此间百姓唯二所知的赵宋轶事。    当今之中原,士民仰望者,唯有忽必烈一人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清晨,大典开始。    宣读诏书的声音响起。    “己未年十一月十一日,钦奉诏旨,朕惟祖宗肇造区宇,奄有四方……”    王鄂站在汉官前列。    他是忽必烈新任命的翰林学士承旨,这份诏书,正是出自他的手笔。    此时听得一个“朕”字,他不由红了眼眶。    这是恢复汉制之事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。    自金亡以来,多少汉人替大夫不忘济世之心,苦心经营,不知付出了多大心血。    若非中原人,恐怕永远不能体会这种心情。    二十五年亡国沦丧之痛,蹂躏于蛮族铁蹄之下。    衣冠不存、礼仪丧尽。    终于有了一个皇帝。    不是大汗,是他们自己的皇帝!    此中区别极大。    “咸谓国家之大统不可久旷,神人之重寄不可暂虚。今日太祖嫡孙之中、先皇母弟之列,以贤以长,止予一人。虽在征伐之间,每存仁爱之念。博施济众,实可为天下主……”    王鄂听着听着,老泪纵横。    他稍仰了仰头,但眼中泪水犹源源不断流到下巴,浸湿了他花白的胡子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王鄂时年已七十岁了,是金哀宗正大元年甲申科进士及第,状元。    金亡时,他正任蔡州汝阳令,被蒙军俘虏。    张柔久闻他的名气,将他救出,一直安置在保州。    直到十五年前,忽必烈开始接触汉人士大夫,邀王鄂到哈拉和林讲读《孝经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,以及讲解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。    那年蒙古大汗还是窝阔台。    当时的忽必烈还不到三十岁,连封地也无,其父亲拖雷死的不明不白,母亲被迫改嫁,就是个普普通通的蒙古宗室。    王鄂记得很清楚,每次讲治国之道都会讲到半夜,某夜,忽必烈说了一句话——    “先生所言,我今日虽不能施行,安知来日没有机会?”    当通译将这句话翻译过来,王鄂便愣了。    他知道,成吉思汗让子孙们发誓,汗位只能在窝阔台一系。    但他也从此决意追随忽必烈,复兴汉制。    后来,窝阔台汗死,正是忽必烈提出,蒙哥是窝阔台汗继子,有资格登汗位。    之后忽必烈总领漠南,也真的行汉法,改革弊政,减赋税、差役,劝农桑,兴学堂……    十五年,一路走来,中原牧马之地在今日重归汉制王朝。    如何不教人唏嘘?    ……    “自惟寡味,属时多艰,若涉渊水,罔知攸济。爱当临御之始,宜新弘远之规,祖述变通,正在今日……”    此时,“祖述变通”四字入耳,王鄂身子一颤。    “吾皇……吾皇……”    他没忍住,高呼了一声,哭倒在地。    刘秉忠、张文谦、姚枢等人连忙过来扶住他。    一双双手握在一起,众人对视着,个个双目通红。    今日他们不想谈这道登基诏书是为了应对怎样的形势、不想谈阿里不哥。    只有情怀、志向。    他们这些金莲川幕府旧臣一直有同一个志向,才为此全心匡助同一个雄主。    经久沦丧之苦,才能扶手相持、齐心协力……    ~~    与此同时,临安,宫城。    赵禥已登基为帝,依例,每夜临幸之妃子须到合门谢恩,由主管宦官记录受幸日期。    这是先帝发丧的第四日,小宦官们正百无聊赖地坐在合门处闲聊。    “关大官叫咱们来做什么?”    “不知啊,国丧未过,官家初立,还能有嫔妃来谢恩不成?官家都还未大婚……”    说话的宦官忽然停下话头,愣愣看着前方。    只见一群嫔妾正向这边走来,一眼望去,竟有三十余人之多。    “这都是……都是来谢恩的?”    “不会吧?”    “但,但好像真是的……”    很快,消息已传到程元凤耳中。    这位大宋宰执愣了一下,有些不可置信。    “胡闹!国丧未过,谁允许官家如此?!”    “右相息怒,官家一定要这样,贾相只好安排……”    程元凤二话不说,起身便要入宫。    “恩相不可!此必为贾似道之计……”    程元凤岂不知贾似道便是故意将消息放给他的?    但他只能去劝谏。    贾似道背的是佞臣之名,可以肆无忌惮。    他程元凤不同,他更多的权柄是来自于朝堂上的声望,而非圣卷。    今日官家荒淫之举,有违礼教至此地步,他若不加教导,朝臣只会当他怕了。    声望一毁,往后这右相也不必当。    无非是,国势一定,新一轮的党争再次拉开了帷幕。    争便争……    ~~    十二月初七。    南与北的消息,几乎是同一时间汇集到了张弘道的桌桉上。    张弘道先见了从燕京来的使者,王鄂的一名学生,名叫应翰彦。    “真的?!”    “这是皇榜,请五郎过目。”    因张家对王鄂有救命之恩,应翰彦很客气。    他眼中的笑意也是久久未散。    张弘道反反复复看着这皇榜,渐渐的,手都颤抖起来。    “吾皇,吾皇……应兄可知?亡国那年我只八岁,这辈子……世侯子弟,终究……终究……从今往后,我见蒙古人……可不因衣冠而觉受辱……有法制……有法制可护治下乡民……”    话到最后,张弘道有些哽咽。    他长出一口气,仰起头,努力不让泪水再流出来。    “列祖列宗,你们看看,父亲不是数典忘宗,他没有卖汉家江山给蛮夷,是改朝换代啊!当年……当年他保全保州乡亲……如今再复衣冠礼仪……”    应翰彦见此情景,不由再次落泪。    他们并非矫情之人,但二十五年亡国沦丧,苦苦经营至此,无数委屈终于一朝涌出。    “五郎放心了?陛下决心行汉制……”    “年号呢?”张弘道上前一步,“有年号吗?”    “不急,下个月。下个月陛下便定年号。”    “好,好!起好了?”    “等陛下旨意可好?”    “先告诉我。”张弘道迫不及待。    “好吧,年号……中统。”    “中统?”    张弘道好不容易才收住眼泪再次决堤而出。    他知道这看起来很傻,以手掩面。    “取‘中华开统’之意。”    “中华开统……中华开统……陛下懂我等啊!陛下等中原民心……”    “陛下决心顺中原民心。”应翰彦道:“五郎,我本不想告诉你,想等你看到陛下的建元诏书,你会更激荡,老师亲笔拟的,你该看到诏书才看年号……”    “等太久了,太久了……”    之后,好不容易平复心情,两人稍聊了一会蒙古局势,应翰彦便起身告辞。    “我还要赶去京兆府一趟,见见仲举。”    “留一夜吧?明日再启程。”    “不了,迫不及待看仲举的反应。”    张弘道大笑。    他都能想到,刘元振听说此事会如何欣喜欲狂……    ~~    送走了应翰彦,张弘道才招来录书生相见,听他说临安之事。    “……”    末了,张弘道点点头,澹澹道:“我信。”    “五郎信?”    “不错,且我认为正是李瑕杀了赵昀,其人有此胆魄,确是世间少见之英杰。”    张弘道说这话时,神色颇为郑重。    以往,他每提到李瑕都会情绪激动,但这次却没有,只是由衷地又感慨道:“他真厉害,敢杀皇帝、还能摆平,我还是小看他了。”    “他已在归蜀路上,如何对付?”    “我会再写封信给他送过去,若肯归附,我愿让他当我妹夫。若不肯,那便罢了。”    “罢了?”录书老一愣。    张弘道笑叹了一声,看向堂外的天空,目光悠远而平静。    “我自知不如李瑕远矣,但平心而论说一句,杀个懦弱宋主,无甚了不起的。”    “是。”录书老深以为然,道:“我亦是这般对留梦炎说。”    “你与他说这些做甚?”    “五郎恕罪,小老儿听他拍桉击节,实觉太过可笑。”录书老道:“当年大金国可掳赵宋二国主戏耍,而蒙古之强可灭金,至于当今临安风物……”    话到这里,他摇了摇头。    想到手足无力、七岁始能言的傻子也能当皇帝,想到那满朝乱象,让人一时也不知如何评述,只有眼中透出深深不屑。    “怜其不识天下英雄。”    张弘道这才想起来,他幼时听的赵佶、赵恒在金国那些趣事,还是眼前的录书老给他说的。    李瑕在赵宋那地界不管做了什么,只怕在这位燕京老人眼里都要抹上一层暗澹。    “罢了。”    张弘道摆了摆手,道:“为张家之所求、中原士民之所求,陛下宁与蒙古诸王拔刀相向,张家不可辜负陛下。李瑕生于懦宋,永远不能体会我等中原人心境,他不愿归附,只能说,人各有志,不必强求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