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林书 - 历史小说 - 匡扶汉室,她是认真的在线阅读 - 第277章

第277章

    张祯轻叹,“原来没有,现在有了。”

    蔡琰:“谁?”

    张祯:“祢衡。”

    她偷偷旁听过,感觉自己能吵赢杨修,但祢衡是真无敌。

    蔡琰面露嫌弃,“怎地跟他相比!”

    祢衡此人,真正不成体统。

    性子一上头,不但不管别人的脸面,自己的脸面也不要了。

    她都替他尴尬。

    纵然有才,也让人不想搭理。

    要不是孔文举致信父亲,请多关照,她都懒得看他一眼。

    又嘲讽祢衡几句,方转入正题,“神悦,陛下对我颇为信重。”

    张祯笑道:“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。”

    蔡琰是女子,也是君子。

    小皇帝见多了阴谋诡计,最喜欢的就是坦荡赤诚的君子。

    蔡琰慢慢道,“我说的话,他还能听上几句。”

    话锋一转,“所以,神悦,你希望我跟他说些什么呢?”

    张祯:“......想说什么说什么。”

    果然是自家姨母,大事上向着她。

    蔡琰目带探询,“神悦,姨母以为,此事轻忽不得。”

    神悦和吕布,早已功高震主。

    要想往后安稳保身,就必须让皇帝不生猜忌。

    而要让皇帝不生猜忌,最好的办法是从小教导,让他亲近信任,不被奸邪所离间。

    又郑重道,“这也是你外叔祖的意思。”

    陛下渐渐长大,见的人也越来越多,再不防着,就来不及了。

    神悦、吕布一片丹心,怎能叫他们没有好下场!

    第242章 洗脑得一步一步来

    张祯很是感动,握住蔡琰的手摇了摇,微笑道,“姨母,我知道你和外叔祖都是为了我好,多谢!”

    不用这父女俩提醒,她也知道她和吕布的未来十分凶险。

    但他们提醒了,她承这份情。

    世人看她与吕布,看大将军府,如烈火烹油、鲜花着锦。

    唯有蔡氏父女,能看出潜藏在这兴盛之下的重重暗礁。

    匡扶汉室失败,会死于诸侯之手。

    若是成功,小皇帝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。

    以目前的态势来看,成功的可能性更高。

    因而蔡氏父女暗示她,要在小皇帝身上多花心思。

    蔡邕是最正统的儒家学者。

    却想要帮她防着皇帝、塑造皇帝,这是私心,也是良心。

    她和吕布辛苦这两年,得到的也不少。

    蔡琰没笑,严肃地道,“既然知道,便该居安思危。这会儿就好好想想,你需要什么样的君王?”

    最好是仁善的、温和的、要脸面的。

    是否有雄才伟略,还在其次。

    张祯失笑,“姨母,皇帝长成什么样,可不是你我说了算。”

    教得再好,也架不住人之天性。

    况且老刘家还有鸟尽弓藏,兔死狗烹的传统。

    她和吕布要想全身而退,就不能只靠小皇帝善心大发。

    大家都知道,皇帝这种生物,是无所谓善恶的。

    此时刘协念着吕布的好,也将她当成姐姐,视他们为汉室栋梁,但等天下太平,他还会如此么?

    不,他只会觉得这两人让他感到恐惧。

    哪怕他们卸下兵权,归隐田园,他也不能安心,必得除之而后快。

    韩信就是例子。

    若叫她和吕布像萧何一样自污名节、诚惶诚恐,那别说吕布,她自己都做不到。

    正常权臣到了这地步,就只能篡位了,不篡位就得死。

    然而她不正常,她是穿越者,粗浅了解过各种政体形式,更有幸见识过几千年华夏智慧文明,因而有另一个更好的思路。

    蔡琰:“但至少可以施加影响。”

    管教着长大的孩子,和没有管教的孩子,长大后能一样么?

    其实现在都有点晚了。

    应该在陛下六、七岁的时候,就开始潜移默化,言传身教。

    只是当时谁能想到有后来这些事呢?

    那会儿陛下都还不是储君!

    张祯淡然道,“姨母不用费心,没用的。”

    她这般直接,让蔡琰一愣,“为何?”

    张祯:“卧榻之侧,怎容他人鼾睡!”

    传统模式之下,若干年后,她和吕布只要能呼吸,在皇帝心里都是过错。

    唯有死了,才是真正的忠臣。

    蔡琰更担忧了,“话虽如此,总得一试。”

    她观小皇帝也不是狼心狗肺之辈,若是好生教导,未必不能成长为宽宏大量的仁慈之君。

    实在不行,实在不行......

    再找别的好苗子!

    刘氏宗族多得很!

    总之不能坐等可悲的未来,要做好几手准备。

    张祯一笑,转移话题,“姨母,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和外叔祖。”

    蔡琰:“什么问题?你说!”

    张祯幽幽道,“要怎么做,才能保证代代皇帝都是明君?”

    蔡琰:“......神悦,你这是强人所难!”

    谁能保证?

    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儿,能管后面一两代,都是侥幸。

    而且她熟读史书,知道连出两代明君,就值得世人弹冠相庆。

    哪来的勇气奢望代代都是明君呢?

    运气再好的人,也不敢有这种妄想!

    张祯语气惆怅,“若无明君,只怕又生乱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