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林书 - 历史小说 - 匡扶汉室,她是认真的在线阅读 - 第359章

第359章

    唯一的问题是难以批量生产,因而纸张的产量一直很低,被垄断在高门豪族。

    不过没关系。

    因为还有北宋工程师。

    北宋年间,有人发明了水力打浆机和纸张机,大大提高了造纸的效率和质量。

    这两种机器长什么样,张祯不知道。

    但她能给出思路。

    “台大匠,严郎君,这对于你们来说,应该不是个难题,对罢?”

    很多事情就是没有思路,只要思路正确,就能豁然开朗。

    台舒:“......我等勉力一试。”

    就是个打浆、出浆的器械,只需重力撞击、不断搅拌,听起来好像不是很复杂。

    特点在于用的是水力。

    那就需要涉及水车。

    也不难,他们墨家做的水车比旁人做的更好。

    还会做水碓,用来舂稻谷。

    如此一想,这什么水力打浆机、纸张机,比他之前做的机关简易得多。

    但不得不说,张师妹对他们是真有信心。

    咦?等等!

    水力若能打纸浆,是否也能捶打生铁、搬运矿石?

    由此想开去,张师妹传的木风箱,也不仅仅能生火。

    风,是一种不下于水的力量。

    大水能掀翻房屋,大风也能。

    ......怎么用呢?

    台舒陷入沉思。

    严度倒没想那么多,拼命记张祯所说的造纸工序和要点。

    张祯也看出来了,笑道,“无妨,我整理成文,再让人给你送去。”

    严度施大礼,颤声道,“多谢殿下!”

    从今日起,他就是会造纸的人了!

    多掌握一门技艺,就多一份活下去的底气!

    又道,“若无殿下允许,此法我绝不外传!”

    殿下不传给张家人,却传给他。

    这份恩情,他永世铭记在心!

    张祯宽慰几句,让他先回去。

    至于台舒,她还有事。

    顺手接过吕布递来的茶盏,喝了口润润嗓子,道,“台大匠,我还想做一样器具。”

    台舒还在想着怎么用水力和风力,神情恍惚,“嗯?”

    张祯:“抄书很麻烦,速度又慢,还容易出错。我想做一样可以拓印书本的器具,能让一本书,在极短的时间内,拓出数千本。”

    造纸术和印刷术关联性极强。

    她了解完造纸术,也就顺理成章的去了解了印刷术。

    然后发现,那个也不难。

    台舒:“......不会。”

    造纸他不会,但至少听说过。

    这种能拓印书本的器具,则是闻所未闻,更别说会。

    印章倒是常见,可那跟拓印书本能一样么?

    今日的张师妹,专挑他不会的说呀。

    张祯:“我会!”

    吕布慢条斯理地喝着茶,心说我怎一点儿也不奇怪呢?

    台舒:“......你会?”

    其实,他心底深处也不怎么奇怪。

    张师妹会什么,似乎都很正常。

    但气氛到这儿了,不得不表示一下惊奇。

    张祯重重点头,“嗯,我会!”

    印刷术意义重大,但其科技含量没有造纸术高,工艺流程也少。

    她便也不让台舒找人,直接跟他说了。

    此时已有的印章,实际上就是印刷术发展的第一阶段。

    唐朝时有了雕版印刷术,方法如下。

    选取纹质细密坚实的枣木或梨木,锯成大小一致的木板,把要印的字写在薄薄的纸张上,再反贴于木板之上,照着笔划将其刻下,成为阳文。

    然后就可以印了。

    印的时候准备好墨和小刷子,刷一遍雕好的木板,印一次。

    墨干了就再刷,再印。

    最后将印好的纸张装订成册,就是一本书了。

    是不是很简单?

    但这种印刷方法比较死板,只能印刻好的书籍。

    想印别的,就得重刻。

    所以到了北宋,出身平民的雕刻工毕昇发明了泥活字,即活字印刷术。

    先用胶泥刻阳文,再用火烧硬。

    每个字都是单独的,可以灵活选取、移动。

    印刷时,根据那一页稿件挑出单字,按顺序在纸张大小的盘里排好版面,就能涂墨印刷。

    印完收回,下次还能印别的。

    换言之,只要先烧出常用字体,就能随意印刷。

    而且,材料并不用固定死,可以用泥烧字,也可以用木刻、石刻、铜刻、锡刻、铅刻。

    技术核心对了,怎么做都行。

    缺点是找字体的时候比较费力,毕竟汉字那么多。

    但也有解决的方法,收藏字体时按韵分类。

    下次找起来就方便多了。

    张祯一步到位,直接跟台舒说活字印刷术。

    台舒边听边思索,听完已经有了腹案,说是明日就安排人试做。

    吕布也听得津津有味,感觉自己也能行。

    等台舒离开,张祯又召来编撰《汉寿战疫记》的幕僚何同,询问进度。

    何同双眼熬得通红,身体疲累但精神亢奋,说是最多两个月就能完成。

    他们过年都没闲着,就想一鼓作气编好这本书。

    这种精神,张祯极为赞赏,又担心大家累坏了身体,交待多休息。

    赏赐就不必说了,工作结束必有重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