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7章 大家一起来倒闭(求订阅!)
    接下来几天。   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热闹了起来。    千元机出世。    对整个行业拉来说,都是一次震撼性的冲击,唐青的纪元可是卖四五千,erv和其他品牌略低,但也是四千出头,差一点的三千五以上。    三千五以下的也有。    可都是伪智能机。    一千来块。    各大厂商有点难以接受,这要怎么赚钱?    是。    可能赚。    但那点蝇头小利,有什么吸引力?通讯行业,从几十年前就是高利润行业,他们赚惯了两位数,甚至三位数以上的利润率。    无法想象。    刚上市的一个划时代产品,战略就得转向薄利多销?    不待这么坑的。    网上。    同样热闹了起来。    “唐青说的时代,要到来了。”    “不知道性能怎么样。”    “人家不是说了嘛,基本应用可以保证,但要玩大型游戏、烧运算的app,会卡顿,而且高耗应用的散热也会有点明显发热。”    “这么多缺点?”    “废话,千元机,动动你稍微为正的智商,怎么可能必得上各大旗舰智能手机,一分钱一分货,这是让用得起,不是用的爽。”    “若真的能达到宣传上的效果,也是物超所值。”    “对。”    “能用就行。”    “期待。”    “还是咱们华夏的公司厉害,一定去支持。”    “哪里有预售?”    “人家只是发布,还没看是预售,估计得等两个月,听说这次是采用其自主设计的芯片,否则,几大公司的芯片性价比难以平衡。”    “还要等两个月?”    “预售要等那么久,上市估计三个月以后。”    “不管,多久我都能,因为。。。我舍不得买四五千的。”    “同。。买不起。”    “ 1。”    “ 2。”    “。。。”    对于智华科技的千元机。    市场无比期待。    和如临大敌的各大厂商不同,消费者才不管你什么市场份额,厂商的利益,他们只有一个要求---那就是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。    你赚不赚钱。    管我什么事?    国内。    国际。    对于千元机的面世,是又惊又喜。    。。。    此时。    厂商们感觉气氛有点不对劲。    之前,    大家还在‘默契’地保持智能机的价格,erv的广告策略,把竞争推向了激烈化,而这家智华科技,是要把市场推向白刃战?    时间太快了。    他们都还没来得及准备好。    芬兰。    诺基亚。    办公室内热闹异常。    “智华科技要干什么?”    “抢市场。”    “太不守规矩了,这样他们赚什么钱?”    “兴许。。人家就没想过赚钱。”    “。。。”    “我们的低端智能机计划进展呢?”    “已经有了样机,但配套的处理器研发还没彻底定型,有不少问题,在修改,而如果用高通的处理器,我们会失去优势。”    低端智能机。    大家都有研发,可进度不一。    还没有做好推向市场的准备。    “能入股这家公司就好了。”    “想得美,华为我们都入股不了,智华科技?梦呢,也不想想人家背后是谁。”    一听。    全桌的人沉默了。    缅亚银行集团。    巨头。    一个真正的巨头。    全球公认。    缅亚环保技术公司,已经冲进了全球公司市值前十,而且还在增长,谁都知道,等到绿洲溶液效果被完全确认,还会迎来一波增长期。    缅亚医药集团。    不用说。    日进斗金。    由于这两家公司的光芒太耀眼,导致很多人只知道这两家公司。但通信行业不会忘记,全球4g市场最大设备供应商---智华科技。    缅亚银行集团拥有备份至五十一的股份。    现在。    这头巨兽。    又要搞事情了。    人家产品都已经发布,只是还没上市,阻止不了,只能跟进,一来,继续烧钱,抢占份额,二来,就是尽快推出自己的千元机。    郁闷。    一步差。    步步差。    从纪元出世,他们就被牵着鼻子走,在后面苦苦跟随,这要是跟的好还行,谋求一下后来者居上,可左右一看,我了个大叉。    跟的人咋那么多。    还要不要人好好赚钱了。    以前的‘田园’时代,彻底不复返。    。。。    相对来说。    各大通讯巨头还算有点底气。    通讯。    涵盖的方面太多,可不仅仅是智能手机,就算是整个智能机事业部不赚钱,公司倒闭的可能性也不大,还有其他众多业务在盈利。    否则。    他们凭什么称为巨头?    然而。    这一年来冒出来的以百为单位的创业公司就没那么好运了。    他们之前的生存模式很简单。    ---学唐青。    做资源整合。    在产品外观上做一点创新,去年,很多公司拿着项目书,就有人敢投。一年了,不少公司还算是卓有成效,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产品。    可惜。    缺点也是很明显的。    手机不赚钱的话,它们就得跪,双膝。    除非。    有人持续投钱进来。    但大家不傻,疯狂过后,智能手机进入激烈的价格战后,谁都无法再轻易相信,这些做创新的,能和巨头们的价格战中活下来。    某创业公司。    “投资人不准备投第三轮了。”    “什么?”    “我们的产品马上就要上市了,怎么这样?”    “他说看不到赚钱的希望。人家把手机砸向了千元时代,利润率绝对不会超过两位数,本来这一行进入的人就太多,他们不看好。”    “可恶。”    “我们怎么办?”    “继续,至少,把这件事做成,然后另谋他路。”    “它路?”    “我有个新想法,转做app开发,智能手机的出现,让很多事情变得方便起来。”    “。。。”    可以说。    这一次。    几个巨头的接连出手,让行业变得不确定起来,而大家唯一确定的事,未来,要是没点特别,他们的创业之路,很快会走向终结。    逆袭?    概率不足百分之一。    活下来都不容易,谈何逆袭。    一时间。    智能手机类创业公司,很多都开启了倒闭的倒计时,最后,很可能演变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---大家一起来倒闭,看谁坚持到最后。。。才倒。    大浪中。    小船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