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77章 热闹(求订阅!)
    一旁。    坎亲边听,边点头。    零。    还是那个雷厉风行的模样,挺好,虽然独断了点,可也让人精力充沛,最怕的不是不敢做,而是把所有时间花在互相扯皮上。    这个同意。    那个反对。    大家相持不下。    最后。    只能妥协,选择一个中庸方案。    是。    安全一些。    然而。    会让人执行得昏昏欲睡,就像是开公司一样,高层争论不休,出一个折中方案,结果还好说,结果不好,大家都又相互责怪对方。    挺没劲。    呵。    想到这。    坎亲回忆起零的‘小课堂’。    为了让他们思想一致,经常给他们开课,那外国那些扯皮的记录给他们看,还做相关分析。渐渐的,他们也讨厌起那种扯皮会。    “坎亲,你有什么想法?”    忽然。    零转头看向他。    坎亲微微一怔。    使劲想了想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,片刻后,道:“我觉得,专项贷款中,转录原液和手术舱要慎重一点,这些技术含量太高。”    -转录原液。    -手术舱。    尚未有人能仿制,不宜当做糖一样发。    “提议不错,转录原液和手术舱这类医疗类专项贷款,暂时从贷款中拿掉。”坎亲的话,还是要尊重的,而且并不影响大局。    “好的。”    苗烨赶紧说道。    “还有。”    零接着说。    “为了配合亚元国际化战略,所有贷款均为中短期,可以地至无息,以十到十五年为准,否则,要是三五十年,他们对亚元的需求不够强烈。”    “可以隐蔽地透漏,到期可接受债务重组。”    “是。”    苗烨不断点头。    的确。    时间越短,每年还的钱越少,对亚元的需求降低,这让商会企业拿亚元去该国使用的难度会增加一些,假如时间只有十年。    每一年。    该国都会需要不少的亚元来还债。    自然。    更加欢迎亚元去他们国家投资。至于债务重组,是打消短期贷款还不上的担忧,大家心里有底,到时候还不上,可以借新还旧。    双管齐下。    让很多国家放心。    当然。    如果到期债务重组。利息可不低。    。。。    半小时后。    苗烨离开。    召集下属,传达零的指示。    “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,但交给我们,就得无条件,不折不扣地完成,这里面,要严守国家利益,也要兼顾我国企业的利益。”    “完成还不够,还要完成得漂亮,牵扯到的项目很多,找你们的人也会很多,但我希望你们牢记,你们的身份是什么事。”    “明白吗?”    “明白。”    会议室里,众人齐齐地道。    这事儿。    牵扯到的国家不少,资金太大,要说没人公关,不可能。不过,经过这么久,意志不坚,原则不强的人,早就被调离队伍了。    留下来的。    至少抵抗诱惑的能力挺强。    会后。    回到办公室。    看着手里文件。    几千亿的项目审核权,就掌握在他的手里,虽然不是完全的权力,因为还有监督,比如缅亚银行集团的人,但理论上那是服务机构。    委员会为主。    缅亚银行集团代为执行。    苗烨感慨。    几年前。    他在内比都任副市长的时候,全市的可支配财政,也才价值几个亿人民币的缅元而已,几年之后,竟然膨胀到了这个程度。    世事难料。    不过。    权力膨胀了。    但他的心不敢膨胀,踏实做事,跟着零,家族的利益才能长久。    。。。    很快。    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了出去,一下子,不少国家热闹了起来,之前还没落地,处于论证阶段,就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兴趣。    现在。    终于向前一大步。    感兴趣的不仅仅是不发达国家,还有发展中国家。    前者是真穷。    后者倒不穷。    但没理由有便宜不占,没附加条件,利息低,甚至无息,这样的贷款方,简直是打着灯笼都难找,不,是没有,只此一家。    。。。    印度。    首都新德里。    就此事。    总统府正热烈讨论。    “不能错过。”    “是啊。”    “可是,我们已经欠了好多账,估计有点悬。”城市贷款虽然不是使用中泱政府的名义,但庞大的医疗贷款却是印度当局背。    一个人。    平均五万亚元。    于是。    短短几个月,就欠了人家近百亿,看着都心疼。    “问题应该不大,加上地方债,我们就欠了几百亿而已,不算多,唯一的问题是,总的贷款额度有多少,我们能争取到多少。”    “可投什么项目?”    “基建?”    “不,我们缺商品。”    “就是,基建?你能征到地,扩宽马路都难,别说修高速路,铁路,机场,甚至炼油厂,现在能修的基建,也就只有电厂了。”    “还是商品吧,项目贷款拿下来也干不了。”    “对。”    “就商品为主,项目贷款为辅。”    “。。。”    不一会儿。    大家就达成了共识,不是他们想要咸鱼,而是没办法,征不了地,啥都别想干,基建?这事儿,在统一税收都没有的情况下。    还是以后再说。    “我觉得,还是再多花点力气治理环境,现在,各国的空气污染被过滤溶液遏制,而我们的情况,并未得到有效的大规模改变。”    “首都可以依靠缅亚环保技术公司的除霾塔,空气污染被控制在一定范围,但其他地方的数值依旧不断冲击着监测设备的极限。”    “我认为,可以通过修建大量的小型发电厂来解决这些污染问题,农作物残留燃烧,用来发电,电厂的排烟可以用过滤器过滤掉。”    “一举数得。”    这个提议。    并不新鲜。    以前就有提过多次,但是投资太大,没钱。现在缅痶愿意提供项目贷款,他们大可以借这股东风,好好解决一下这个现实问题。    弄好了。    名声也好。    “不错。”    “也就这个项目容易推动。”    “嗯。”    他们也想过用行政手段杜绝这类污染,可是,执行起来难度太大了,第一,烧,人们觉得是最快的方法。第二,尾气过滤器又太贵。    第三。    也是最无奈的。    那就是习惯了。    指望人家遵守,还不如主动做点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