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19章 忙疯了(求订阅!)
    一万人以上的科研团队。    在华夏。    几乎找不出几家。    养不起。    一万人还是高级技术岗,如果每个月开一万的工资,一年就是十几亿,这还是人工成本,其使用的研发资源,就更加没数了。    几十亿。    上百亿。    都不算夸张。    因此。    几乎不存在竞争,这几个月,有人以为找到了机会,乘着天工迟迟没上线,准备抢个头筹,加班加点,快速搭建起了网站。    像淘宝那样。    大家可以在上面自由地交易专利、技术。    一开始。    热闹。    大量技术、专利被挂上去,挂出的单很快突破一万,每天都还在暴涨,可谓是春风得意,还拉到了第一笔的五百万天使轮。    估值一亿。    然而。    没有技术为支撑的平台,终究是空中楼阁,这可不是淘宝,买个假货,至少东西在,而且亏不了多少,可这是技术,无形之物。    亏了。    渣都不剩。    因此。    卖方巨多,可买方寥寥,后来的一天,猛地曝出了一个上千万的技术交易单,震撼了网络,网站估值再次上涨,变成了三亿。    可惜。    没来得及得意多久,就被证实是假的,同时,其内部人员,还曝出其他成交单也有八成以上是企业作假,真的是应了那句话:    看他起高楼。    看他宴宾客。    哎呀。    楼塌了。    “本月,大量的高校和贵公司签署合作研究协议,外界猜测,如此一来,园区的科研能力将会增加至少一倍,是真的吗?”    记者又问。    闻言。    总监笑着点了点头。    一倍?    少了。    一百所直接合作高校,可不是吹的。    “是的。”    “今后,我们将会打造一个公共的技术合作、交流机制,连接学习-研发-生产三方,打通技术的商用壁垒,最大发挥技术的价值。”    “其中。”    “我们还会定向培养优秀科研人员,在大一开始,就帮助一些优秀学生,向科学家的方向培养,这一点,会是我们今后的重点之一。”    “。。。”    采访。    几乎变成了专访。    不过。    长就长一点,只要热度够,不怕片子长。    。。。。    不一会儿。    专访完。    记者来到了队伍边。    “你好。”    一眼。    找到了一个排队的斯文男子。    “你好。”    看到摄像头,那人还有点紧张,记者笑着问:“这位先生,你准备出售什么技术?”一听,那人尴尬一笑,“我是代老师来的。”    “你是研究生?”    “读博。”    男子说。    这次。    他专门从湘省赶来,递交几份技术资料,想让天工估算一下价值,即使他老师,也没精力遍历全球那么多国家的专利库。    而且。    关键是估值。    以前。    有企业想要买,但给出的都是白菜价,那是真的白菜价,连研发成本都收不回来,因此,突然出现一个较为权威的估值机构。    自然要来试试。    技术领域。    太缺这样的机构,当然,也有可能估值更低,因为技术迭代,价值归零。那样也好,不会抱着一个空荡荡的希望,傻傻等待。    接着。    就是公式化地问题。    “对于天工,你怎么看?”    “很好。”    男子夸赞。    “解决了一个我们头疼多年的问题。”    “要是估值低,能接受吗?”    记者问。    男子笑了笑,“我相信,天工会给出一个公平的估值,低了,高了,都起源于一个心理预期,这个心理预期,是希望,也是痛苦。”    “曾经。”    “多少人抱着一个技术,抱到被淘汰,陷入悔恨。”    “也有很多人被忽悠,贱卖了技术,也陷入悔恨。”    “如今。”    “有了天工,我们至少有一个公允的技术价值判断标准,方便参考,至少,天空可以帮我们出一个保底估值,不至于被忽悠惨了。”    “也能让略显混乱技术市场,变得有序。”    “。。。”    总之。    一顿夸。    记者都有点迷,你是不是请的托。事实上,当然不是,她不是科研人员,并不能深刻明白和体会这一行的心情,以及那些糟心事。    不过。    要说和天工没有关系,也不完全,男子的博导就是该大学合作院的合作教授,也是这个身份,其技术估值是不收费的。    “一万鉴定费用,你觉得高吗?”    “不高。”    男子心说:我老师没掏钱。    而且。    这是心里话,他是老师的学生,自然知道天工的技术鉴定流程,光是实验费用,很多都不止一万,加上评估,绝对不止。    和其他一些评估机构相比。    良心价。    “在别处,花的绝对是一万的很多倍。而且,一万鉴定费都觉得高的话,那样的技术,价值堪忧,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工作量。”    “。。。”    之后。    同样的问题,记者继续招人问。得到的答案都大同小异,一片支持,他们可是盼了三个月,千呼万唤始出来,可不想技术砸手里。    。。。    园区内。    此刻。    已经忙碌一片。    尽管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,可是,依旧被堆积如山的工作量给惊讶到了,一小个上午,数百项技术验证任务下来,忙疯了。    验证。    评估。    放在别处,一项技术少说一天才能出结果,多的一周,甚至更长,于是,看着他们的任务列表已经排到了十天后,各个苦笑。    这样下去。    到晚上。    不得排到两三个月后去了。    好吧。    认了。    谁叫咱就是干这个的。而且可以不断接触新技术,对个人的成长,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很多奇思妙想,也都让他们很是受用。    心里算了下。    一年。    只要一年,他们学到的东西,可能是其他单位十年都不一定能学到,他们感觉自己就像是技术领域的天眼,极其的锻炼人。    在天眼。    一年。    顶的上外面数年工作经验。    这里也一样。    干。    痛苦。    并快乐着。    特别是一些技术爱好者,眼睛都放着光,看着一个个任务,就像是看着美女一样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了解,学习,征服。    当然。    任务也不是完全压在他们身上,一百个高校的合作研究院,可不是摆设,按照技术类别、情况、任务被分拆成一个个子任务。    下发下去。    顿时。    整个智慧空间园区构建的庞大科研网络,开始飞速运转。